光伏产业高增长潜力背后,隆基绿能在“碳中和”征途中再掀巨浪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离别之际,背上行囊,回望求学路上的一个个陪伴者和引路人,学子满怀感恩。莘莘学子难忘师恩,学生代表为获奖老师们献上花环和奖牌,也献上敬意和祝福。
6月21日上午,复旦大学2019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在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等学校党政领导,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各院系及部分机关部处负责人,毕业生家长代表,中学校长代表等共同送别3000余名2019届全体本(专)科毕业生,见证他们的拨穗时刻。而学校提供的各类教育环境和资源也助力着学子成长成才,不仅成为学子们美好的回忆,也为未来的征程注入动力。即将成为19届年轻校友的毕业生们正带着复旦人的烙印,奔向属于他们的灿烂前程。伴青春出发,携无愧归来。
校友代表、复旦大学1991届物理系校友杨家敏是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相关研究。你们更是责任重大、大有可为的一代,未来你们将有无数机会为国建功、为民立业。旅游学系以历史学科为支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为突破口,进一步巩固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
从学科分布而言,中国古代史拥有专职教师18人,中国思想文化史5人,中国近现代史22人,世界史24人,旅游学系16人。分党委积极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把立德树人始终摆在工作中心位置,明确党组织的职能和定位,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执行学校党委的各项决定和政策,以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为核心目标,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落细落实。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江浙多所大学著名史学家加盟,遂成为名家云集的一流史学系。整合154门专业进阶课程,形成八大培养模块,以小班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专业深化和多元发展多元选择。
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不断得到拓展。完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组成,极具复旦特色。
2015年以来,历史学系就共计有297人次出访,327人次国际学者来访,举办3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工作坊。2015年以来共从海内外遴选聘任中、青年骨干教师21人,其中教授7人,青年研究员3人,副教授1人,青年副研究员6,讲师4人。浙皖农村开展田野考察与研究让学生直接走进田间地头,追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数量大幅提升。
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工作。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索以育德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题,结合近几年学科评估、本科生教学评估和研究生院学位点评估等工作反馈的意见,加快一流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完善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发展目标清晰、课程设置合理、导师指导有力、学生成长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目前正在启动国家一流专业的申报工作,力求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近年来,历史学系承担的课题立项、著作出版、论文发表、奖项获得以及学术会议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
投入专门经费学生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只要学生能够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全额资助其交通与食宿费用。历史学系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搭建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与研究,同时加强学生国际化培养,努力推动在校学生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此外还聘任和引进多位海内外在专业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历史学系目前有教职员工101名,其中教授40名,副高职称34名,讲师12名,管理、思政、教学辅助岗位16名。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学家,包括朱维铮、姜义华、金重远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报章发表论文994篇,其中权威期刊53篇,核心期刊296篇,一般期刊645篇。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累计出版著作111部,其中专著60部,编著26部,译著12部,古籍整理著作13部。历史悠久,引领风气之先历史学系1925年正式设立,时称史学系。
2015年以来,总计331人次出国出境交流访学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牢固树立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的意识,由资深教授领衔课程思政建设,完成7门课程思政示范类课程的建设和验收,稳步推进历史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改革。
世界史下设史学理论及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4个二级学科。2015年以来共从海内外遴选聘任中、青年骨干教师21人,其中教授7人,青年研究员3人,副教授1人,青年副研究员6,讲师4人。
他们开拓性的学术贡献奠定了复旦历史学系在中国史学界的学术地位。整合154门专业进阶课程,形成八大培养模块,以小班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专业深化和多元发展多元选择。
投入专门经费学生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只要学生能够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全额资助其交通与食宿费用。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6个二级学科。此外还聘任和引进多位海内外在专业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数量大幅提升。
在学术建制方面,1957年复旦历史学系在国内率先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下成立拉丁美洲史研究室,1978年成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一时引领风气之先。坚持三十多年的史学社会考察在陕西、山西、贵州、福建、重庆、湖南、河南等地结出硕果。
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不断得到拓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索以育德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题,结合近几年学科评估、本科生教学评估和研究生院学位点评估等工作反馈的意见,加快一流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完善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发展目标清晰、课程设置合理、导师指导有力、学生成长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目前正在启动国家一流专业的申报工作,力求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1949年夏,暨南大学和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复改为史学系。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传承风范,成就瞩目成绩近年来,全体教职员工为我校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攻坚拼搏,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社会考察、田野调研、行走课堂和论文写作为抓手,构建了有历史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诸多海外一流高校和著名组织机构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人才培养和合作研究机制。历史学系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搭建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与研究,同时加强学生国际化培养,努力推动在校学生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加大。历史学系对标世界一流,不断提高自身站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1981年,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3个学科点被评定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86年新增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2个博士点。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分党委积极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把立德树人始终摆在工作中心位置,明确党组织的职能和定位,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执行学校党委的各项决定和政策,以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为核心目标,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落细落实。旅游系学生赴云南永平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实践历史学系学生赴西安学习实践考察旅游系崇明乡村旅游大会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世界一流历史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心,成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研究基地,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加强学科支撑体系建设,为复旦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是历史学系每一名教职员工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